当企业陷入 “资不抵债但有核心技术或市场潜力” 的困境时,“债转股” 成为重要的债务重组手段 —— 将债权人的债权转为对企业的股权,既减轻企业短期偿债压力,又为企业引入战略资源。但债转股并非 “万能药”,需明确适用场景与操作规范,避免陷入股权纠纷。
首先,判断 “是否适合债转股”,三大核心条件缺一不可。1. 企业有 “可提升的价值基础”,如核心专利技术、稳定的客户群体、可改善的经营模式,而非 “空壳企业”;2. 债权人有 “长期投资意愿”,如供应商、战略投资者,而非短期追求本息回收的金融机构;3. 债务类型为 “非高息、长期逾期” 债务,如应付供应商货款、长期借款,避免将 “高利贷” 转为股权导致后续利益分配争议。例如,某新能源企业有核心电池技术,但因扩张过快导致 2000 万元供应商货款逾期,供应商认可企业技术潜力,此时债转股可实现 “企业减负 + 供应商长期收益” 双赢;若企业无核心资产,仅靠债转股 “拖延债务”,最终仍会面临经营失败。
其次,掌握 “债转股操作流程”,四步确保合规有序。1. 资产评估与债权确认:由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评估企业净资产(明确股权价值),同时确认债权金额(剔除超额利息、违约金,仅以合法本金及利息为准);2. 确定转股比例:按 “转股债权金额 ÷ 企业评估后每股价值” 计算,例如企业净资产评估为 1 亿元(总股本 1 亿股),债权人债权 500 万元,则转股比例为 5%(500 万股),需在协议中明确 “转股后企业总股本、各股东持股比例”;3. 签订书面协议:协议需包含 “债权转股详情、股权权利义务、退出机制(如 3 年后股东可按净资产溢价 10% 退出)、企业经营承诺(如未来 3 年营收目标)”,避免 “口头约定” 导致后续纠纷;4. 工商变更登记:完成公司章程修改、股东名册更新,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工商变更,确保股权合法有效,债权人正式成为企业股东。
最后,防控 “债转股风险”,避免 “转股后矛盾激化”。1. 明确经营决策权:转股后需在章程中约定 “重大决策(如对外担保、重大投资)需全体股东持股比例 2/3 以上同意”,避免新股东 “夺权” 影响企业经营方向;2. 设定业绩对赌:若债权人是战略投资者,可约定 “企业未来 2 年净利润需达到 5000 万元,未达标则原股东需向新股东补偿股权”,激励原股东提升经营效率;3. 防范 “股权稀释过度”:约定 “债转股总额不得超过企业总股本的 30%”,避免原股东失去控制权。例如,某科技企业原股东持股 100%,通过债转股引入 2 名供应商股东,总转股比例控制在 25%,既缓解债务压力,又保留原股东决策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