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债务纠纷是民事纠纷的常见类型,如借钱不还、货款拖欠、合同违约等。面对债务纠纷,盲目追讨或消极逃避都不可取,需遵循 “协商优先、调解辅助、诉讼兜底” 的原则,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,具体流程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。
第一步是 “协商与沟通”。债权方应先与债务人友好协商,明确还款金额、期限、方式等,签订书面还款协议,避免口头约定引发后续争议。协商时可适当让步,如给予一定的还款宽限期、减免部分利息,促使债务人主动履行还款义务。例如,某个体工商户拖欠供应商货款,供应商通过协商,与对方约定分 3 期还清货款,并减免 5% 的利息,顺利解决纠纷。
若协商无果,可进入 “调解程序”。调解分为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仲裁调解等,由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主持,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。调解的优势是高效、低成本,且协议具有法律效力,一方不履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。例如,邻里之间的借款纠纷,可通过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,快速化解矛盾,避免影响邻里关系。
调解不成,可通过 “诉讼或仲裁” 解决。若双方签订仲裁协议,可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,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,效率较高;若无仲裁协议,可向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提起诉讼。起诉前需准备好证据(如借条、合同、转账记录、催收记录等),法院受理后,会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。判决生效后,债务人仍不履行的,债权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如查封、扣押、拍卖债务人财产,强制其履行还款义务。此外,债权方需注意诉讼时效,一般民事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为 3 年,超过时效可能丧失胜诉权,需及时维权。